&esp;&esp;低爵的公士、上造、簪袅也看明白了。
&esp;&esp;军功爵制改革最吃亏的是高爵,而低爵若不能成为“职业军士”,就将获得极高额的“补贴”!
&esp;&esp;旧军功抵迁移令这事是没人会去做了,淮阴守墓人几百年的富裕谁不想要?
&esp;&esp;还没有获得爵位的军卒小声议论:
&esp;&esp;“以后我们若是成为‘职业军士’,就可以领很多钱;如若不能,就不用服役了?”
&esp;&esp;“也不用服其他徭役……”
&esp;&esp;“四赋也不用交了……”
&esp;&esp;【那秦卒要是因伤退伍怎么算呢?】
&esp;&esp;【按当前爵位工资的一半给,给到去世。】
&esp;&esp;【对秦卒的抚恤则与爵位无关,都是给三金(折合华币约18万左右)。】
&esp;&esp;【好像有点少?】
&esp;&esp;【你也不考虑一下当时的物价,三镒金够普通老百姓一家四口生存60年了!】
&esp;&esp;【其实不是三金,就是给四口之家以当时的物价生存六十年需要的钱。】
&esp;&esp;【秦二养军主打一个富养。】
&esp;&esp;先前因军功不能世袭而不太敢入伍的秦人眼睛都红了:
&esp;&esp;“谁都不能拦我入伍!”
&esp;&esp;能拦他入伍的只有军队要不要他!
&esp;&esp;就连张良身边的壮士都呼吸急促起来。
&esp;&esp;张良大致心算秦二如此富养四十万军的支出。
&esp;&esp;——韩信的三十万、李信的十万。
&esp;&esp;仅算“工资”就超过了大秦财政收入的六成。
&esp;&esp;而“入伍两年”后,将远远超过十成。
&esp;&esp;张良没法想象秦二是从哪里找出这么多钱来“富养”这支军队。
&esp;&esp;即便是海上有金银矿藏,其开采速度也未必比得上秦二的花销。
&esp;&esp;再想到秦二为抓徐福许诺的万金,张良甚至有点想笑。
&esp;&esp;“我突然释怀地笑了”。
&esp;&esp;这是月余前天幕上的一句话,张良此刻理解了后世人的心情。
&esp;&esp;当一件事还有解决的余地,再怎么艰难也得为之谋划。
&esp;&esp;但已经彻底没救的时候,就只剩想笑了。
&esp;&esp;………
&esp;&esp;嬴云曼从结果倒推。
&esp;&esp;成功了,说明这种富养可行。
&esp;&esp;至于怎么推行,这不是臣子应该去考虑的事情吗?
&esp;&esp;抛开促狭的想法,嬴云曼大致能倒推缘由:
&esp;&esp;军功爵制改革之后,旧军功可以有余钱时再补贴,没有的时候就先欠着。
&esp;&esp;新军功都是从零算起:在攻打匈奴之前,所有燎原将士都是最低爵位的一半。
&esp;&esp;即“养活一家两口”。
&esp;&esp;这才是为什么她一定要在19年攻打匈奴——再不往外扩张,就真支付不起军饷了。
&esp;&esp;没有开海的时候金银不足,工资大概率是以粮食来抵。
&esp;&esp;听起来这依旧是极其高昂的负担。
&esp;&esp;但有种东西,叫做军屯制。
&esp;&esp;不同的是土地不会分配给军卒,开垦出的土地会被视为官田,种出来的粮食属于官粮。
&esp;&esp;如何提高军卒种地的积极性,就交给指导员。
&esp;&esp;种地,怎么不算是一种训练呢?
&esp;&esp;——当然,这是生产力没跟上时的权宜之计。
&esp;&esp;等到真正开始征伐、且驻守境内的秦军种的粮食也不够用时,就该有大量的俘虏、以及新的产粮地来填补其中的空缺了。
&esp;&esp;【入伍满十年后,就可以申请退伍,将获得一笔以当前爵位计算的退伍金。】
&esp;&esp;【继续留军,下次申请就要等五年后,十五年的退伍金也会更高。】
&esp;&esp;【越看越眼熟,现在的军制都不能叫改进、应该叫抄袭?】
&esp;&esp;【委婉,委婉懂不懂!】
&